《教育學》期末考試答題紙
姓名: 專業(yè):
學號: 學習中心:
成績:
注意:全卷請在答題紙上作答,否則不得分!
一、單項選擇題(共15小題,每題2分,共計30分)
題號 | 1 | 2 | 3 | 4 | 5 | 6 | 7 | 8 | 9 | 10 |
答案 | ||||||||||
題號 | 11 | 12 | 13 | 14 | 15 | |||||
答案 |
二、判斷題(共15小題,每題2分,共計30分)
題號 | 1 | 2 | 3 | 4 | 5 | 6 | 7 | 8 | 9 | 10 |
答案 | ||||||||||
題號 | 11 | 12 | 13 | 14 | 15 | |||||
答案 |
三、論述題(共2小題,每題20分,共計40分 )
1.結(jié)合實際論述如何備課。
2.結(jié)合實際論述教學的基本原則。
《教育學》期末考試A卷
注意:全卷請在答題紙上作答,否則不得分!
一、單項選擇題(答案務必寫在答題紙上,共15小題,每題2分,共計30分)
1.在教師不加講述的情況下,學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獲得新知識,尋求解決問題方法的學習方式屬于( )
A.接受學習
B.發(fā)現(xiàn)學習
C.他主學習
D.合作學習
2.有學者認為:課程即學科,強調(diào)受教育課程體系是以相應學科的邏輯、結(jié)構為基礎組織,課程應該分科開設。這種課程觀屬于( )
A.課程即經(jīng)驗
B.課程即活動
C.課程即知識
D.課程即計劃
3.一般在教育、教學或?qū)W習的計劃實施的前期階段,重在對學生已經(jīng)形成的知識、能力、情感等等發(fā)展狀況做出合理的評價。這種評價屬于( )
A.診斷性評價
B.形成性評價
C.總結(jié)性評價
D.絕對性評價
4.運用文化人類學的人種志研究方法對課堂中的群體進行研究,試圖最真實自然地揭示這一文化群體中人們的行為方式、意義、價值、觀點和動機等。這種研究屬于( )
A.行動研究
B.課堂人種志研究
C.理論研究
D.個案研究
5.下列教育家中,倡導教育個人本位論的是( )
A.盧梭
B.荀子
C.柏拉圖
D.康德
6.在教育目標的層次體系中,具體教學過程的結(jié)果和學生的行為準則屬于( )
A.教育目的
B.培養(yǎng)目標
C.課程目標
D.教學目標
7.人出生以后,在與社會交往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各種能力與特性屬于( )
A.人的原始屬性
B.人的自然屬性
C.人的社會屬性
D.人的精神屬性
8.下面不屬于教師的權利的是( )
A.教育教學權
B.科學研究權
C.外交豁免權
D.報酬待遇權
9.下列關于新手教師,說法錯誤的是( )
A.新手教師處理問題缺乏靈活性。
B.新手教師是理性化的。
C.處理問題時依賴刻板的原則。
D.具有較強的直覺判斷能力。
10.在古德萊德的課程層級理論中,由教育行政部門規(guī)定的課程計劃、課程標準和教材屬于( )
A.理想的課程
B.正式的課程
C.領悟的課程
D.運作的課程
11.《學記》中提出:“君子之教喻也,道而弗牽,強而弗抑,開而弗達。”這句話體現(xiàn)教學的( )
A.啟發(fā)性原則
B.鞏固性原則
C.循序漸進原則
D.因材施教原則
12.在教學和學習后進行評價,主要目的是檢驗教學和學習的全過程。這種評價屬于( )
A.診斷性評價
B.形成性評價
C.總結(jié)性評價
D.絕對性評價
13.下列不屬于實踐性教學方法的是( )
A.練習法
B.發(fā)現(xiàn)法
C.實驗法
D.實習法
14.教師在做校本研究時,可以親自敘述課堂教學生活中發(fā)生的“教學事件”。這種成果表述形式屬于( )
A.設計專利
B.調(diào)查報告
C.教育自傳
D.教學敘事
15.下列不屬于校本研究常用研究方法的是( )
A.行動研究
B.課堂人種志研究
C.理論研究
D.個案研究
二、判斷題(答案務必寫在答題紙上,共15小題,每題2分,共計30分)
1.培養(yǎng)目標是各級各類學?;蚋鱾€學段的教育目標,是教育目的的具體化。( )
2.“社會本位”的教育目的觀主張,人是社會的產(chǎn)物,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為社會需要的人。( )
3.遺傳決定論認為,真正在兒童的發(fā)展中起著絕對影響作用的力量,是兒童生活環(huán)境和后天所獲得的教育引導。( )
4.兒童認知發(fā)展階段論的提出者是美國教育家杜威。( )
5.教育是培養(yǎng)人的活動這一本質(zhì)特點決定了教師的勞動必須要帶有強烈的示范性。( )
6.新手教師處理問題時,刻板地依賴特定的原則、規(guī)范和計劃。( )
7.倡導課程即經(jīng)驗的教育家是斯賓塞。( )
8.美國學者古德萊德認為存在著五種不同的課程。( )
9.學科課程的主導價值在于傳承人類文明,使學生掌握人類積累下來的文化遺產(chǎn)。( )
10.“ 認識發(fā)展說”認為,教學過程中學生和教師都是主體存在,師生之間只有通過交往,人的主體性才能得到確證、生成和發(fā)展。( )
11.傳遞——接受教學模式不利于培養(yǎng)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。( )
12.根據(jù)學生在論辯過程中的表現(xiàn)來評價學生,這種方法屬于客觀性評價。( )
13.在評價方法上,現(xiàn)代教育評價注重采用相對評價法。( )
14.校本研究以學校群體研究為主,個體教師不適合運用校本研究。( )
15.校本研究是一種理論研究。( )
三、論述題(共2小題,每題20分,共計40分)
1.結(jié)合實際論述如何備課。
2.結(jié)合實際論述教學的基本原則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