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開(廣東開放大學)24春《中國古代文學(B)(2)》形考作業(yè)1【資料答案】

可做奧鵬全部院校在線離線作業(yè)畢業(yè)論文QQ:3230981406 微信:aopopenfd777

發(fā)布時間:2024/3/29 22:20:52來源:admin瀏覽: 0 次

形考任務1

試卷總分:100 得分:100

1.宋初詩壇的西昆體詩人學習唐代詩人_____,詩歌藝術上以雕章麗句為宗旨,內(nèi)容上比較單調(diào)。

A.李白

B.杜甫

C.李商隱

D.杜牧


2.“桃李春風一杯酒,江湖夜雨十年燈”是宋代詩人黃庭堅《_____》一詩中的名句。

A.寄黃幾復

B.登快閣

C.戲呈孔毅父

D.次韻柳通叟寄王文通


3.江西詩派所謂的“一祖三宗”中“一祖”指的是唐代詩人_____。

A.李商隱

B.柳宗元

C.杜甫

D.韓愈


4.北宋詞人_____擅長在詠物詞中抒發(fā)身世飄零之感,如他的名作《蘭陵王·柳》《六丑·薔薇謝后作》等。

A.秦觀

B.賀鑄

C.柳永

D.周邦彥


5.“小樓一夜聽春雨,深巷明朝賣杏花”是宋代詩人 _____《臨安春雨初霽》詩中的句子。

A.謝翱

B.陸游

C.謝枋得

D.戴復古


6.宋代詩人_____以“活法”作詩,創(chuàng)作了輕快活脫的“誠齋體”。

A.范成大

B.趙師秀

C.梅堯臣

D.楊萬里


7.宋代詞人_____擅長采用比興寄托的方式創(chuàng)作,如他的《摸魚兒》(更能消幾番風雨)就以香草美人寄托政治寓意。

A.晏幾道

B.蘇軾

C.辛棄疾

D.吳文英


8.登臨詠懷是宋代詞人辛棄疾詞作的重要題材,下列作品中_____即是這一類代表作。

A.《永遇樂·京口北固亭懷古》

B.《賀新郎》(甚矣吾衰矣)

C.《西江月·夜行黃沙道中》

D.《木蘭花慢》(可憐今夕月)


9.著名的詠梅詞《暗香》(舊時月色)和《疏影》(苔枝綴玉)是宋代詞人_____的代表作。

A.周密

B.吳文英

C.姜夔

D.周邦彥


10.南宋后期的_____學習晚唐詩人賈島、姚合,標榜野逸清瘦的詩風。

A.江湖詩派

B.江西詩派

C.竟陵詩派

D.四靈詩派


11.“濁酒一杯家萬里,燕然未勒歸無計”是宋代作家_____《漁家傲》詞中的句子。

A.蘇軾

B.歐陽修

C.范仲淹

D.辛棄疾


12.北宋詞人_____的一些詞作展現(xiàn)了北宋的都市生活和市井風情,“有三秋桂子,十里荷花”即是其描寫杭州風景的名句。

A.晏殊

B.柳永

C.王安石

D.歐陽修


13.北宋古文名家_____的名作《秋聲賦》強化了賦體文的散文化傾向,變古賦為清新活潑的文賦。

A.蘇軾

B.曾鞏

C.王安石

D.歐陽修


14.北宋作家王安石詠史名作《_____》在當時詩壇引起很大反響,歐陽修、司馬光等人都有和作。

A.唐崇徽公主手痕和韓內(nèi)翰

B.示長安君

C.明妃曲二首

D.讀孟嘗君傳


15.《記承天寺夜游》是宋代作家_____記錄與友人夜間賞月的小短文。

A.張懷民

B.張耒

C.蘇軾

D.晁補之


16.關懷民生疾苦是蘇軾詩歌主要題材之一,下列蘇軾作品中屬于此類題材的是《_____》。

A.六月二十日夜渡海

B.贈劉景文

C.新城道中

D.荔枝嘆


17.宋代詩人_____作詩既善于用典,又擅長比喻,如“程嬰杵臼立孤難,伯夷叔齊采薇瘦”用古代仁人志士比喻竹子的高風亮節(jié)。

A.陳師道

B.楊萬里

C.黃庭堅

D.朱敦儒


18.“郴江幸自繞郴山,為誰流下瀟湘去”是宋代詞人_____為蘇軾所贊賞,并曾題寫在扇子上的名句。

A.張耒

B.晁補之

C.黃庭堅

D.秦觀


19.宋代詞人_____因其名句“云破月來花弄影”而被稱為“云破月來花弄影郎中”。

A.張先

B.宋祁

C.晏殊

D.賀鑄


20.宋代詞人_____善寫相思之情,如其《一剪梅》中“此情無計可消除,才下眉頭,卻上心頭”。

A.朱淑真

B.周邦彥

C.李清照

D.晏幾道


21.南渡之后,李清照的詞多寫離亂中的孤獨和痛苦,如《聲聲慢》(尋尋覓覓)和_____等。

A.《金石錄后序》

B.《永遇樂》(落日熔金)

C.《醉花陰》(薄霧濃云愁永晝)

D.《烏江》


22.南宋初詞人_____被認為是辛派詞人的前驅(qū),他的詞多寫愛國之情,如慷慨悲壯的《六州歌頭》(長淮望斷)。

A.曾幾

B.朱敦儒

C.呂本中

D.張孝祥


23.北宋詩人_____的詩歌風格被稱為“山谷體”,“點鐵成金”是其重要的詩歌理論觀點。

A.梅堯臣

B.黃庭堅

C.陳師道

D.陳與義


24.“傷心橋下春波綠,曾是驚鴻照影來”是詩人_____追憶當年愛情的傷心之詩。

A.蘇軾

B.陸游

C.秦觀

D.朱熹


25.著名愛國詩人_____在其《金陵驛》一詩中借助結(jié)尾“從今別卻江南路,化作啼鵑帶血歸”表達了永離故國的悲涼之情。

A.汪元量

B.謝翱

C.文天祥

D.謝枋得


26.宋代詞人_____善于在詞中創(chuàng)造夢幻般的境界,如《風入松》(聽風聽雨過清明)。

A.周密

B.張炎

C.吳文英

D.蔣捷


27._____,兩山排闥送青來。

A.一闋聲長聽不盡

B.掃地開窗置書幾

C.一水護田將綠繞

D.數(shù)畝荒池凈水花


28.晚泊孤舟古祠下,_____。

A.上有黃鸝深樹鳴

B.時有幽花一樹明

C.滿川風雨看潮生

D.滿川明月一猿哀


29.去年春恨卻來時,_____,微雨燕雙飛。

A.無可奈何花落去

B.關山夢魂去

C.落花人獨立

D.獨立東風看牡丹


30.竹杖芒鞋輕勝馬,誰怕,_____。

A.一蓑煙雨任平生

B.江海寄余生

C.苦雨終風也解晴

D.溪柳自搖沙水清


31._____,又豈在朝朝暮暮。

A.傷情處高城望斷

B.兩情若是久長時

C.人生自是有情癡

D.多情自古傷離別


32._____,澄江一道月分明。

A.參橫斗轉(zhuǎn)欲三更

B.萬樹蒼煙三峽暗

C.落木千山天遠大

D.昨日江邊春水生


33.試問閑愁都幾許?一川煙草,滿城風絮,_____。

A.傷心枕上三更雨

B.梅子黃時雨

C.梧桐更兼細雨

D.夜來風雨


34.“疏影橫斜水清淺,暗香浮動月黃昏”是宋代詩人_____的詠梅詩《山園小梅》中的名句。

A.林逋

B.楊億

C.寇準

D.秦觀


35.莫道不消魂,簾卷西風,_____。

A.襟袖上空惹啼痕

B.人比黃花瘦

C.為伊消得人憔悴

D.無數(shù)楊花過無影


36.朱門沉沉按歌舞,_____。

A.廄馬肥死弓斷弦

B.將軍不戰(zhàn)空臨邊

C.幾處今宵垂淚痕

D.衣上征塵雜酒痕


37._____,波心蕩、冷月無聲。

A.太湖西畔隨云去

B.長記曾攜手處

C.二十四橋仍在

D.肥水東流無盡期


38._____,更那勘冷落清秋節(jié)。

A.離歌且莫翻新闋

B.明月不諳離恨苦

C.離愁漸遠漸無窮

D.多情自古傷離別


39.正見空江明月來,_____。

A.水上人歌月下歸

B.白煙覆地澄江闊

C.云水蒼茫失江路

D.江山千里俱頭白


40._____,明月夜,短松岡。

A.欲將沉醉換悲涼

B.十年生死兩茫茫

C.桃源望斷無尋處

D.料得年年腸斷處


41.千金縱買相如賦,_____。

A.準擬佳期又誤

B.脈脈此情誰訴

C.相思本是無憑語

D.那人卻在,燈火闌珊處


42.樓船夜雪瓜州渡,_____。

A.八千仞岳上摩天

B.中原北望氣如山

C.鐵馬秋風大散關

D.夜歸急雪滿貂裘


43.有約不來過夜半,_____。

A.閑敲棋子落燈花

B.子規(guī)聲里雨如煙

C.東風臨夜冷如秋

D.兩處沉吟各自知


44._____,天容海色本澄清。

A.云散月明誰點綴

B.嶺上晴云披絮帽

C.卷地風來忽吹散

D.日暮北風吹雨去


45.宋初“白體”詩人最重要的代表是_____, “萬壑有聲含晚籟,數(shù)峰無語立斜陽”是他的名作《村行》一詩中的句子。

A.王安石

B.蘇舜欽

C.錢惟演

D.王禹偁


46.梅子留酸軟齒牙,_____。

A.園花落盡路花開

B.閑看兒童捉柳花

C.青草池塘處處蛙

D.芭蕉分綠與窗紗


47.北宋時期險怪晦澀的“太學體”文風是在擔任國子監(jiān)直講的古文家_____的影響下形成的。

A.王安石

B.石介

C.歐陽修

D.柳開


48.《五代史伶官傳序》是宋代作家_____史論文的代表作,文章借后唐李存勖的事例得出“憂勞可以興國,逸豫可以亡身”的結(jié)論。

A.蘇轍

B.王安石

C.蘇洵

D.歐陽修


49.“無可奈何花落去,似曾相識燕歸來”是宋代作家_____感慨人生短暫的名句。

A.歐陽修

B.晏殊

C.張耒

D.張先


50.下列詞作中不屬于蘇軾作品的是_____。

A.《洞仙歌》(冰肌玉骨)

B.《卜算子》(缺月掛疏桐)

C.《阮郎歸》(天邊金掌露成霜)

D.《浣溪沙》(蔌蔌衣巾落棗花)




奧鵬,國開,廣開,電大在線,各省平臺,新疆一體化等平臺學習
詳情請咨詢QQ : 3230981406或微信:aopopenfd777

  • 上一篇:
  • 下一篇:
  • 作業(yè)咨詢 論文咨詢
    微信客服掃一掃

    回到頂部